40歲後肌肉大崩壞!醫揭肌少症潛伏危機 5大徵兆別忽視

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,肌少症成為影響高齡者生活品質的重要隱憂。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認為,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,全身骨骼肌的質量和力量逐漸減少,可能導致生活品質下降,甚至無法自理。他還強調,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是避免因肌少症重度失能的關鍵。

張浩銘指出,30歲是肌肉巔峰期,但40歲以後每10年肌肉量會減少約8%。據統計,65歲以上的長者中,每10人就有1人受到肌少症的影響,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重度失能。

張浩銘分析,肌少症的主要成因有:一、老化:神經退化及胰島素阻抗導致肌肉吸收營養的能力下降;二、缺乏活動量:長期久坐或不運動是肌肉流失的重要因素;三、營養不良: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,讓肌肉無法正常合成;四、慢性疾病:糖尿病、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共病如果沒有控制,將加重肌少症的風險。

至於肌少症的症狀,張浩銘也說,肌少症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,如同汽車漏油難以察覺,但長期累積下來會導致「發不動」,如果出現走路無力、握力減弱、上下樓梯困難、反覆跌倒,以及半年內體重明顯減輕等現象,就應該特別注意。目前肌少症的診斷依據,有肌力、肌肉質量及體力表現,常見檢測方式有握力測試及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。

針對肌少症的預防與治療對策,張浩銘也建議,早期介入治療是預防肌肉進一步流失的關鍵,具體方法包括:一、控制慢性病:監測血壓、血糖,穩定病情;二、均衡飲食: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,補充足夠蛋白質,適量使用營養補充品,如鈣片、胺基酸及維生素D;三、規律運動:進行阻力訓練及功能性運動,增強肌肉生成效果。

張浩銘強調,醫療可以延長壽命,但健康餘命需靠自身努力維持。早期發現肌少症,可以有效減少重度失能的發生機會,提升生活品質,迎接更精彩的高齡人生。

Latest news

總是讓你抓狂!最愛已讀不回的星座TOP5|這些星座...

身邊有沒有一種朋友,明明手機不離手卻總...

關稅衝擊漲價前 好市多這5類食品適合囤貨

總統川普在4月2日,宣布對個別國家徵收...

天母棒球場將迎35場世壯運賽事 北市府擬砸1.4億...

台北市議會教育委員會8日赴天母棒球場考...

印巴衝突現緩和跡象?印度軍方稱無意升高衝突 各國呼...

印度與巴基斯坦近日持續爆發衝突,不過雙...

Must read

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
Recommended to you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按個讚吧!

關 閉 視 窗
搜尋